
隨著特朗普二進宮的二打貿易戰大勢已去,李嘉誠賣港事件塵埃落定,那就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任何投機鉆營的勾當都不能損害國家利益!
商人是有祖國的,商人必須維護國家民族大義,大是大非面前必須與國家站在一起,挺起腰桿敢于斗爭絕不屈服,這才是中國人應有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之心!
李嘉誠無論如何申辨,都抹不去忘恩負義背叛國家的負面影響,這一輩子只知道活在錢眼里——老糊涂啊!
大道理
2025年4月15日10:17:56
一、臺風眼里的百億交易:沉默的港口,躁動的資本
李嘉誠那句“黃臺之瓜,何堪再摘”的回應猶在耳畔,但這次,他的沉默被打破,長和的棋局正被推向國際輿論的聚光燈下。
這哪里是簡單的買賣?這是一場關乎企業聲譽、地緣政治甚至國族立場的資本博弈。當港媒痛批“賣港”、巴拿馬政府突襲審查、美國防長現身運河港口,所有人都在問:李嘉誠的“硬氣”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算盤?
二、被“愛國敘事”狙擊的百億生意:從貝萊德到中企的急轉彎**
一個多月前,長和宣布與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達成港口出售原則性協議時,恐怕沒想到會觸發一場“輿論核爆”。
港媒《明報》直接以“長和賣港”為題痛批,質疑為何將香港葵青碼頭股權賣給外資;
港澳辦官網罕見轉載評論,強調“關鍵基礎設施應守住國家安全底線”;
前特首梁振英更在社交平臺連發三問:“香港人自己的港口,為什么要交給華爾街?”
這場爭議的烈度遠超商業范疇——它觸碰了香港社會的敏感神經:誰是“自己人”?
對此,李嘉誠始終保持沉默,長和更是以“在商言商”進行搪塞。但戲劇性轉折來得猝不及防。就在輿論壓力攀至頂點時,市場傳出大陸國有航運企業擬接手部分港口的消息。長和雖未官宣,卻已悄然撤回向貝萊德轉讓葵青碼頭股權的計劃。
一切跡象顯示:李嘉誠的“撤退”,實則是以退為進的公關自救。
三、長和的兩難:一邊是華爾街,一邊是長安街
1. 聲譽危機:當“商人無國界”撞上“大義敘事”
長和系近年頻繁出售中國資產(2013-2020年套現超2500億),早已被貼上“撤資”標簽。此次港口交易,更被解讀為“向西方遞投名狀”。
但現實是殘酷的:香港六大航運財團中,長和系控制著葵青碼頭53%的泊位。若真賣給美資,無異于將“香港命脈”拱手讓人。在國安法落地、粵港澳大灣區整合的背景下,這種操作注定引發滔天爭議。
選擇與中企合作,既是危機公關,更是政治避險。 畢竟,李嘉誠比誰都清楚:在今天的中國,商業巨頭的“立場”比“利潤”更牽動神經。
2. 國際圍剿:巴拿馬港口背后的中美暗戰
就在長和焦頭爛額之際,巴拿馬也突然反水,以“未履行投資承諾”為由,對長和旗下港口公司的特許經營權展開審查。更微妙的是,美國防長奧斯汀同期到訪巴拿馬,公開強調“運河安全關乎全球利益”——時間點的巧合,很難不讓人聯想這是美國對華施壓的延伸。
但長和的反擊堪稱教科書級:
亮出20年23億美元投資清單,直接打臉巴拿馬政府;
公布連續17年派發股息的記錄**,證明運營合規性;
引用國際仲裁條款,暗示不排除法律維權。
這哪里是商業糾紛?分明是大國博弈的縮影。當美國試圖通過港口問題施壓中資企業,長和的強硬姿態反而成了某種“統戰價值”。
四、未落定的終局:李嘉誠的“臺風眼生存法則”
目前,中企接盤仍停留在傳聞階段,但三個信號已昭然若揭:
1. 長和絕不敢觸碰“賣港”紅線,與美資交易大概率胎死腹中;
2. 國際資本對中國關鍵基建的滲透將遭遇更強監管,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特別審查”僅是開始;
3. 李嘉誠正在重塑商業敘事**——從“全球套利者”轉向“跨國產能協調者”。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92歲的他罕見親自回應:“我們做生意的,最緊要看長線。”
五、風暴中心的啟示:資本沒有國籍,但商人需要立場
這場港口博弈撕開了一個殘酷真相:在逆全球化時代,商業早已與政治深度捆綁。
當華為5G被圍剿、TikTok遭封禁時,西方高喊“國家安全”;
當中國審查外資收購時,他們又指責“市場不自由”。
這套雙標邏輯,如今正被長和用來自保——既然游戲規則已變,那么“用魔法打敗魔法”才是生存之道。
但更深層的拷問在于:當國際資本與民族利益沖突時,企業該如何自處? 李嘉誠的輾轉騰挪或許給出了一個現實答案:沒有永遠的立場,只有永遠的利益。
“臺風眼里往往最平靜,但平靜之下,才是真正的生死時速。”
如果明天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強買深圳鹽田港,我們是該捍衛“自由市場”,還是高舉“經濟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