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行業新聞 > 綜合信息
 

【圖解】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全省公園城市建設的意見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推進全省公園城市建設的意見


晉政辦發〔2025〕1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全省科學有序開展公園城市建設,經省政府同意,現就公園城市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公園城市建設為引領,建設形成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安全開放全民共享的美麗城鄉,著力打造公園城市建設“山西篇章”。

2025年啟動全省公園城市建設,重點建成一批試點城市、試點區、試點縣、公園式社區試點、公園式街區試點。2030年在總結試點的經驗基礎上,著重打造一批符合山西實際的公園城市樣板城市、樣板區、樣板縣、公園式樣板社區、公園式樣板街區。到2035年,依托省內各類資源稟賦,全地域、全方位、全過程開展公園城市評價對標工作,構建人、城、園互動平衡、藍綠灰協同融合的美麗家園,探索出具有山西特色、符合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新型城鎮化綠色發展道路。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大美生態安全格局

1.優化綠色生態網絡體系。基于現狀摸底評估,立足全省城鄉區域發展布局和自然生態本底、城市環境現狀,科學優化布局城市綠地等生態空間,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要素,筑牢生態基底,將“園在城中”向“城在園中、城園融合”轉換,推動城市內部綠地水系與外圍山林河湖田草等生態空間有機銜接,構建連通城市內外、安全優美、便捷可達、完整高效的生態網絡體系。

2.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生態廊道及山體、水體、廢棄地等受損生態空間系統修復,采用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措施,實施山體造林工程、河道岸線自然生態化整治以及工礦廢棄地、廢棄河道、塌陷區、尾礦場等棕地綜合治理修復,結合產業調整、百姓需求,優先建設城市遺址公園、郊野公園等,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因地制宜建設生態公園,恢復并提升生態系統防風固沙、保持水土、降溫降污、降噪增濕等支持服務功能,加強休閑游憩、運動健身、身心療愈、研學旅游等惠民服務功能。

3.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開展城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動態監測,基于摸底評估,編制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及保護利用行動措施,重點開展鄉土適生植物調查評估,摸清城市園林綠化物種多樣性現狀,結合公園體系構建,加強近自然群落和各類生境營建,加強物種多樣性保護與利用。利用城市及周邊的山林河湖田路構建生態廊道,加強自然棲息地生態連接,保障生物遷徙通道與繁衍空間。

(二)打造宜居人居環境

1.完善城市公園體系。遵循“因地制宜、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全齡友好,就近進入、可賞可感”的原則,做好城市公園體系規劃,豐富公園類別和層級,優化城市各類公園綠地空間布局,提高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提升公園分布均好度、人均公園保障度,滿足群眾就近入園以及可參與、可體驗、可感知等多維需求。一是補短板、強建設,重點加強群眾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兒童公園、體育公園、文化公園、康養花園、社區農園等建設。二是目標導向與需求導向相結合,有序推進公園更新改造規劃建設,促進公園提質增效,提升園藝品質,完善服務功能。三是協同聯動、拓展群眾身邊美好共享綠色空間,全面推動住宅區邊、街角路口、停車場、立交橋下以及中小學、幼兒園周邊等場所小微綠地、口袋公園建設,合理配置坐凳座椅、風雨涼亭、健身器材、公廁等服務設施和交流活動場地。四是貫徹全齡友好理念,重點關注一老一小和殘障人士,加強無障礙環境、適老適小開放空間建設,新建與改造后的城市公園、公共建筑等場所無障礙設施建設率達到100%。

2.完善綠道綠廊體系。充分挖掘當地自然與歷史人文資源稟賦,統籌全域綠道、登山步道、林蔭路網等線性空間,依托生態資源與山水格局,結合城市更新提質、“15分鐘社區生活圈”、綠色開放空間建設及鄉村振興等,從區域、市域、社區等多個層級出發,按照“區域留、城郊串、老城連、新區建”的綠道思路,形成定位明確、特色鮮明、連接城鄉、高效服務覆蓋的多層級、多功能綠道綠廊網絡體系,將城市公園綠地等綠色空間與周邊區域內歷史文化資源、風景旅游點、古村落古民居等有機融合,促進生態、生活、生產“三生融合”共榮。重點完善社區級綠道網絡,在綠道節點科學布局健身器材、特色驛站、自行車租賃及停放點等設施,加強綠道智慧化建設,切實提高綠道人性化服務功能。

3.推進城市多維綠化。一是結合城市更新改造,充分利用功能更新等產生的空閑地塊,本著“職住兼顧、就近進入”的原則,優先建設口袋公園。二是推進街區一體化綠化美化建設,對主次干道交叉口、老舊街區、水系沿線等空間實施公園化改造提升,在綠化美化的同時植入新功能新業態,打造新場景,激發街區活力。三是全面開展綠蔭行動,著力構建以主次干道為“骨架”、支路為“毛細血管”的林蔭街巷、林蔭片區、林蔭路網。四是大力推進立體綠化。探索政府鼓勵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管理機制,對屋頂及地下建(構)筑物頂板、墻面、橋梁、廊架、護坡、隧道口、崖壁以及大型市政公用設施等實施立體綠化美化,豎向拓展綠色空間,重點抓好新建公共建筑屋頂、墻體綠化以及市政立交、邊坡、廊架等綠化美化。五是加強社區內共享綠地建設,強化與社區周邊公園綠地、綠道、林蔭路等有機聯通融合,打造公園化居住環境,建設公園式社區。

4.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深入實施城市更新,加快城市道路橋梁、停車場、充電樁、燃氣供熱、供水排水、電力通信、市容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更新改造,抓好城市地下管網等“里子”工程建設。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持續推進城市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建設,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設施空白區,推進“廠網一體”排水管理模式,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推廣再生水在灌溉園林綠化植物和市容環衛應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源頭減量,強化餐廚垃圾市場化專業收集處理,加快生活垃圾處理及轉運設施建設。建立完善園林綠化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體系。推動工業廢棄物、建筑廢棄物、污泥等分類收集和資源開發利用。

(三)探索綠色生產發展模式

1.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強化藍綠灰協同,持續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城市生物多樣性和綠地系統的穩定性,全面提升碳匯能力。強化濕地資源分級分類保護與合理利用,持續增強濕地固碳能力。科學有序開展草地綠化,不斷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完善重點生態區、生態脆弱區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森林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系統以及濕地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綠色低碳先進技術與產品應用示范,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

2.促進公園生態價值轉化。在保障公園綠地為民服務公益性的基礎上,重點加大可感知、可參與、可消費多元化公園場景營造力度,通過多部門協同推進“公園+文旅+健身+文化+商業+康養+療愈+研學”等模式,打造“活力公園”試點,推出更多的“城市會客廳”、“城市陽臺”、網紅打卡點、特色“夜經濟”等特色主題文化活動。以滿足老百姓休閑游憩、健身運動、情操陶冶、心理療愈等多維需求為基本出發點,把開放空間和鄉村農業資源作為發展新經濟、培育新消費、植入新服務的場景媒介,通過場景營造促進公園等生態產品生態價值轉化。推動“園藝進生活”新模式,建設綠色驛站,發展家庭園藝產業,實現公園城市經濟價值。

(四)彰顯山西公園城市特色

1.傳承中國古代營城理念。充分保護和延續歷史文脈,汲取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特別注重傳承本土獨特營城法式,規劃設計前深度研究老城古村傳統格局脈絡,結合目前城市規模及人口實際統籌考慮,因地制宜將自然地勢與城市公共空間有機融合,加大城市風貌特色保護,加大對老城天際線、山脊線管控,構建城鎮景觀軸線和視線通廊,確保老城區第五立面協調有序,實現山、水、人、文、城有機融合,塑造“山水形勝、古今交融、詩意人居”特色公園城市形態,展現三晉山水特色。

2.構建特色“晉道”體系。充分運用省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縱橫交織的“晉道”為載體保護彰顯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文化特色,串聯自然文化、歷史文化、商貿文化、紅色文化等省級綠道,講好山西故事、弘揚三晉文化,重點保護并標識價值較高的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文化遺存,梳理歷史類、鄉村類、研學類等特色生態與文化旅游線路,將“晉道”體系打造成為展現、活化利用和廣泛傳揚山西省厚重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3.打造公園城市文化品牌。大力倡導文化建園,系統、全面梳理和評估本土文化資源,充分保護古驛道、傳統村落、紅色紀念地、不可移動文物等各類歷史文化遺存,全面普查提煉本地地標性的古樹、古橋、古井及傳統路面鋪裝等特色歷史要素,充分挖掘利用鄉土植物、市樹市花、民俗風情等特色生態文化要素,將城市社會文化特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在保護傳承造園思想與技藝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園林營造,突出公園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彰顯獨具山西文化魅力的公園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各地要出臺管理辦法,保護傳承當地園林特色傳統技藝,城市園林綠化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檔案,與文保、教育等部門協同管理,其中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求的,應會同相關部門進行保護。加強園林綠化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園林工匠人才庫,積極組織園林綠化職業技能賽事,促進園林技術的傳承和發展,弘揚園林工匠精神。

4.強化古樹名木保護。建立古樹名木保護管理長效機制,全面摸清古樹名木和古樹后備資源現狀,并開展健康狀況、保護復壯難度、合理利用價值等綜合評估,實施“一樹一檔、一樹一策”的精細化管理,加大技術研究和資金保障。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強化城市古樹名木“活文物”的活化利用,挖掘古樹名木文化價值,鼓勵建設古樹公園,開展“古樹傳說、古樹故事”征集,探索開展古樹保護研學及文化旅游等。古樹名木及后備資源保護率應達到100%。

5.大力弘揚優秀園林文化。充分發揮公園綠地等共享空間文化保護傳承、宣傳教育、活化利用等平臺作用,通過組織開展各類花事活動、文化節、文化沙龍、園藝講堂等園林文化藝術活動,傳播優秀園林文化。加大公園城市建設理念和成果的宣傳力度,利用新聞、短視頻、公眾號、知識競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公園城市建設理念及相關知識教育普及活動,開展公園自然教育、社區園林講堂、認建認養等活動,營造全社會關心、參與公園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五)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1.筑牢城市安全保障體系。以規劃為引領,強化規、建(含更新改造)、管多專業聯動、多部門協同和全生命周期統籌,建立安全可靠應急基礎設施體系,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評估掌握城市可能存在的洪澇災害、交通安全、防災避險、衛生安全、生態安全等風險隱患,系統施策構建安全城市防控體系。堅持事前預防、事中應急、事后復盤,形成從風險識別、風險評估、規劃響應到適應性管理過程的閉合鏈條,充分發揮城市園林綠地衛生隔離、安全防護、應急避難功能和對自然災害削弱作用,全方位提升城市韌性。因地制宜統籌藍綠灰基礎設施,在城市建設和更新中留白增綠。

2.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堅持系統治理,嚴格保護和利用城市自然山體、河湖、濕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態空間,結合城市建設和更新逐步恢復河道自然生態岸線,構建藍綠交織城市生態網絡。嚴格保護和恢復河湖水系、湖泊、濕地等雨洪調蓄空間,有效利用自然洼地、坑塘溝渠、園林綠地等實現雨水調蓄功能,打造人水和諧、園水相依、水城共融的“水彈性城市”。在保障城市綠地休閑游憩、文化娛樂、健身康體、科普教育等主體功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綠地和海綿城市融合設計與建設,充分發揮綠地對雨水凈化緩釋和滯蓄消納能力,全面提高海綿城市設施景觀品質與綜合功能。建立海綿城市建設全過程評價機制,統籌兼顧海綿城市設施功能與園林景觀效果。因地制宜建設雨水花園、儲水池塘、濕地公園、下沉式綠地等雨水滯留設施,打造海綿型綠地樣板項目。大力推動雨水資源化利用,鼓勵技術創新和跨學科合作,優先使用周期長、維護成本低的雨水利用工藝,將凈化后雨水作為公園綠地的重要補充水源,發揮雨水的經濟效益。

3.創新智慧化管理與服務。結合智慧城市特別是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完善城市管理基礎數據庫,加強市政設施的安全運行監控管理,建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型城市。以“智慧園林”數智應用為抓手,打造大數據平臺,不斷提高園林綠化管理和公共服務智慧化,提升效能與精準性。注重智慧公園和智慧綠道系統建設,打造智慧公園示范點,為群眾創造人本化、個性化、科學化、智慧化的新場景、新生態體驗。

(六)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1.全域協同共建共治。完善協同治理機制,構建“政府+社會+民眾”多方利益共同體共商共建共管系統治理體系,推動跨領域、跨部門更加緊密、更多領域協同合作。引導單位、群眾積極參與公園城市建設和公園建設管養,通過廣泛宣傳、示范引領、成果共享以及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等,有效激發社區居民參與共同締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探索形成“口袋公園”、花園庭院、立體綠化共建共養共管新模式。

2.構建開放共享綠地網絡。打造“公園+”晉享生活,提高公園及周邊活力值,打造無界公園,推動城園無界融合。各地應積極探索制定公園活力值評價等相關標準,探索娛樂、閱讀、健身、露營、音樂、療愈等消費新場景,增強公園綜合服務功能。全面統籌城市各類公共綠地資源,擴大綠地開放共享比例,推進綠地共享。優化完善綠地輪換休養等有關制度機制,確保開放共享后綠地生態效果持續保持優良。通過綠地開放共享激發城市空間活力,促進城市公共空間高效利用,更好地滿足群眾沉浸式、互動親綠體驗。推動單位和小區綠地及健身運動、停車等公共服務設施開放共享,促進互動交流,提高設施資源利用效率,打造和諧共享的公園式單位和公園式小區。規劃與建設時應統籌各類綠地布局,加強對附屬綠地建設的統籌規劃和監管力度,優先建設居民就近開展日常休閑、健身、游憩、娛樂、社交等戶外活動所需集中綠地,鼓勵利用建筑物立面、外墻、陽臺等建設立體綠化,豎向拓展城市綠色空間,實現“推窗見綠、出門進園”。

(七)強化試點樣板引領

1.開展公園城市試點和樣板區建設。充分發揮試點和樣板區帶動引領作用,選擇部分市、縣(市、區)開展公園城市試點和樣板區建設,探索運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模式進行。各試點和樣板區結合實際與發展需求,逐步健全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政策標準體系,積極探索完善制度機制,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果。各設區城市要高質量科學編制公園城市規劃,本著“因地制宜、補齊短板、滿足需求、綠色低碳、適用好用”的原則,制定建設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落實保障措施與全過程管理,積極推進公園式單位和小區、社區、街區、園區等建設。

2.建立健全科學系統評價體系。科學規范指導試點、樣板區建設和跟蹤評估,在試點和樣板區建設經驗基礎上,省住建廳牽頭制定公園城市建設規劃導則、評價標準體系和達標考核細則等標準和政策,通過等級評價等指導全省各地根據自然生態與人文資源稟賦、社會經濟實力,合理設定公園城市建設階段性目標,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有序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漸進實現公園城市美好愿景。鼓勵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團機構、專家智庫加強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以終為始開展公園城市建設理論和實踐研究,為山西省公園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八)嚴格負面清單管理。

嚴禁政績觀錯位,違背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搞形式主義,片面盲目追求城市整齊劃一;嚴禁以公園城市建設為幌子搞脫離實際、鋪張浪費、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嚴禁違法違規擅自破壞老城區歷史文脈、傳統格局和街巷肌理;嚴禁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禁違規占用綠地、侵占綠線等行為;嚴禁不切實際建設城市雕塑、旱噴、硬質鋪裝、大規模使用高耗水草坪等行為;嚴禁利用“偽文化、丑藝術”等建設嘩眾取寵的景觀小品和不符合地方風貌的假景觀樹、假古跡等;嚴禁盲目引種外來植物、跟風栽種網紅樹,貪大求洋、大樹進城、片面追求景觀化等急功近利行為;嚴禁損害古樹名木及其生長環境、隨意砍伐大樹老樹、大規模頻繁更換行道樹種、過度修剪導致“斷頭樹”“畸形樹”等行為;嚴禁違規占用公園配套服務設施和場地、利用“園中園”設立私人會所等行為。

三、保障措施

各地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結合本地實際,盡快制定公園城市建設政策措施和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堅持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相結合,建立高效的“政府牽頭、部門協同、市場主體、專家支持、市民參與”公園城市建設推進機制。各市根據實際情況深化改革,研究制定差異化配套財政、金融、人才、科技等政策,重點組織財政、稅收、國資、城投、自然資源、城市管理、文化、旅游、體育、交通及園林綠化多部門協同配合,制定出臺有效政策措施,理順公園等市政基礎設施產權所有、租金收取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堵點問題。要探索多途徑融資渠道,鼓勵政策銀行、金融機構發行定向基金和債券,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公園城市建設工程。鼓勵各地推行綠色采購。各地要加大行業人才的引進和本土技術人才的培訓力度。省住建廳和相關單位要組織開展公園城市專業技術培訓和現場交流。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1月15日

(此件公開發布)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村妓,亚洲国产中文字幕视频,亚洲人人玩人人添人人
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丁香五月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有字幕 | 午夜福利视频网站 | 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 | 欧美一二区一二区在线 |